close
追尋更好的教育方法

【雅德賽思少年學社第一團】(王弦音)20091120


「沒有資優班」這本談芬蘭教育的書,裡面提到芬蘭學校沒有制服這件事。這讓我想起高中有次參加英語夏令營,我們這些制服從小穿到大的學生第一次到美國學校參觀,驚訝的發現從學校裡從小學生到高中生都是穿著便服的,甚至小六、國中生就開始化淡妝,可能不止芬蘭如此,歐美國家皆是如此,結果那天有個學妹還因此跟一個小學生”撞衫”。

第二次到美國學校,是在大學畢展時,那時有個教廣告製片的老師,在一群中規中矩的教授中是比較另類的,因此他對於穿上西裝、別上胸花到很正式的場合正式的參觀也同樣覺得彆扭吧,在中途就帶著我們一群比較愛玩的學生開溜到附近的美國學校去參觀他們校慶,那時覺得,國外小孩好幸福啊,年紀小小的時候學校就有像大學一樣五彩繽紛的校慶。

後來有機會去到真正的美國學校,那是洛杉磯姑姑家附近的一個藝術學院,每個科系教室都有著透明大玻璃,因此很清楚就可以看到每個科系在做些什麼、學生正在進行的作品或成果展現,整個校園讓人感受到學生們正在熱烈學習、創作的氛圍。

歐美的教育強調學生個人主體性的展現,所以沒有制服、重視發表個人言論的機會和訓練等等;亞洲學校,台灣或是日本,則通常重視紀律、制度,整齊劃一的制服和校規、口號、校歌….等。除了「沒有資優班」,以各種方式窺探芬蘭教育的書越來越多,今天看到一本是日本學生到芬蘭留學一年的經驗,雖然看書的過程會讓人覺得芬蘭教育環境像個天堂,但現實中我們也無法一時去複製這個天堂,因為東西方的教育根本不只在制度不同,大環境、民族性、國情、東西方的思考模式和生活哲學都不同,芬蘭人之所以會有今天這樣的教育方式出現,也正是因為芬蘭人是也。

看完書後除了很清楚知道芬蘭怎樣好,卻也讓我去思考台灣是否也有其優勢在?我們可以怎樣更好?其實東方思想中也是有獨特的瑰寶,以前英文老師常講英文裡面沒有”孝順”這個字,但儒家教育從很早就在講孝道,現代小學教育”重視”品德教育也施行久遠,從我小學就有拾金不昧獎、孝順獎、禮貌、整潔比賽一堆,這些教育主旨其實真的非常好,重要性遠超過數學國語社會英文…..但台灣的教育失敗在形式,過度僵化的形式導致學生也接受不到教育要傳達的訊息了;但是傳統教育原本固有的一些觀念絕對不是不好的、不正確的,舉例來說,我唸高中的時候,彰女就現代眼光來看是間保守的學校,有著制式嚴謹的服裝儀容和校規,學校很”龜毛”的注重日常生活大小事,包括鋁箔包資源回收時,教官常提醒我們為了節省垃圾體積要一折再折,折越多次越好,這種老古板的教育方式,沒想到讓我畢業後還經常”機械式”想到這點,會不自覺提醒自己要把回收垃圾變小。其實做這件事無非是為了環保、為了地球盡己一份力,但當時做這件事的我並沒有想到這一點,也許是為了榮譽或者團體紀律,由此可見,台灣教育其實最缺少的是”真實”的感受,學生做很多事的時候其實沒有感覺、或者感覺不對味,也可以說最缺乏的是”體驗”,在「沒有資優班」讀書會中,Emma提到太花俏的教學反而是多餘以及芬蘭人務實的教育方式,台灣教育現在也放進越來越多體驗活動,但細觀之下孩子體驗到的不一定是事物最真實的感受,例如參觀古早博物館,真的體驗到歷史氛圍了嗎?還是回程只想到拿了哪些小獎品,或者被一個個很相似的、刺激好玩的闖關遊戲模糊了焦點,於是「制式」、「套裝」的規則又出現在體驗活動中了。教育真的還是要越接近自然、人性的面貌越好,看起來越”教育”的架構其實就是越不生活化的。

我想自古以來教育的目標、內容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但隨著時代演變,”方法”是要改變才能迎合潮流和現實所需,就像人類從走路、開車演進到航空,其實目的都是要往前走一樣,因此教育要往前走的話,就讓我們更努力去研究更棒的教學方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dsvillayouth 的頭像
    kidsvillayouth

    kidsvillayouth的部落格

    kidsvillayou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