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月全體學社都會去參觀梵谷展,因此整理了一些資料供大家行前引導參考使用~~

由寇克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梵谷傳》(Lust For Life),可以非常詳盡的了解梵谷一生的故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27849
另外關於梵谷的故事,最經典的就是 Irving Stone 所著的 " Lust for Life " (余光中翻譯/中譯名「梵谷傳」)。

以下,在看電影之前可以搭配讓孩子預先認識的一些藝術史、畫作或故事等:

◎ 印象派—梵谷到了巴黎之後,正好印象派(Impressionism)開始崛起,印象派的由來始於1874年巴黎一群不受學院派拘束的先進畫家開了一次畫展,當時的藝術現況正值古典主義、浪漫派相繼落沒,寫實主義、裝飾派也無法支撐大局,這群畫家們了解照相術的發明及普及, 在走寫實路線已無前途,當時參展的有莫內、塞尚、秀拉、雷諾瓦、高更、馬奈等的,莫內因畫了一幅命名為"日出-印象"的畫作,被當時的美術記者Louis Leroy在報導中嘲笑他們的作品如同畫名"印象"—作畫只憑印象—後來世人就稱這派的人為"印象派"了。 印象派拜光線為導師,根據當時科學發現光學三原色(紅、綠、藍),而不是過去畫家認為的紅、黃、藍,所以太陽光是白色還是黃色那要依當時的時間而定,不同太陽光照在不同顏色的物體上,自然顯現不同的顏色出來,因此印象派畫家特別注意陽光的變化,喜歡到戶外寫生,又稱為"外光派"。在電影中可以看到梵谷在暴風雨日子因很想到戶外寫生而非常焦慮、以及作畫方式跟梵谷截然不同的高更宣稱自己不是”靠日光作畫的畫家”之辯論橋段。

※延伸→印象派的代表畫家:

‧ 莫內(Claude Monet)—莫內相當欣賞梵谷的作品,直至梵谷去世後他仍相當惋惜,而莫內也是最”純正”的印象派畫家。




‧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在電影中提到過幾次畢沙羅的名字,片末梵谷回到弟弟特奧家居住時,畢沙羅便要來拜訪他,顯示他們有一定的交情在。畢沙羅是一位較不被大眾所知的法國印象派畫家,然而卻是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也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是「紅屋頂」。




‧ 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秀拉被歸類為”新印象派”或稱”點描派”、”分割派”,新印象派是一群將印象派的理論用科學的方法發揮到極致的畫家,印象派用由分光鏡將太陽光分析出的七色作畫,但新印象派畫家不只用七色作畫還將七色原原本本的用點描在畫布上,若近看可能看不出重疊的色點在畫些什麼,但在一定的距離下看,所有色點都會融合在一起,呈現一種耀眼清新的感覺。

影片中便出現秀拉跟一群人解釋著他最著名的「傑克島的星期天下午」畫作原理,這幅畫有207.6×308這麼大,而梵谷則在一旁急躁的問著秀拉該創作原理。





◎ 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米勒是梵谷的偶像,在影片中梵谷拿出米勒的畫作跟高更述說他對米勒的崇拜,但高更卻嗤之以鼻。梵谷一向關懷低下階層人民的生活,例如他畫過織工、礦坑工人、「食薯者」這些畫作,加上他原本欲從神職,因此米勒作品中的人道與宗教精神相當吸引梵谷,梵谷也模仿過米勒一些作品如「播種者」、「拾穗」等。

米勒「拾穗」



米勒的「播種者」



梵谷仿米勒的「播種者」





梵谷「食薯者」,電影中會將畫中每個人都演出來喔~~




◎ 高更(Paul Gauguin)—高更與梵谷的關係非比尋常,亦敵亦友,但梵谷相當崇敬高更,梵谷搬到亞耳(Arles)的黃屋之後,邀請高更前來同住,一同作畫,但後來彼此個性和藝術風格的差異,導致兩人產生爭吵,甚至造成梵谷情緒崩潰割下耳朵。

梵谷的「臥室」,即是黃屋




在電影中可以看到,梵谷為了歡迎高更的到來,將高更的房間掛滿了他剛創作的、後來享譽盛名的「向日葵」




電影中的高更,長的跟真人很像!!~~~~




高更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讓梵谷感動的鄉間自然田園風景對高更來說還不足夠,最後他前往大溪地尋找到更原始神祕的題材



這張畫是高更描繪梵谷在畫向日葵的情景,高更不喜歡在日光下作畫,不喜歡梵谷表現感情的厚塗法,從畫中可以看出他慣於採用薄塗法

 

這張畫出現在電影中,當時外面刮著大風,梵谷焦慮的走來走去,想要去外面寫生,但高更卻怡然自得的畫著這張「亞耳的老婦人」,還奉勸梵谷應該嘗試一下在室內作畫。




◎ 出現在電影中的重要的人物:

1. 郵差胡蘭(Roulin)—梵谷出搬到亞耳時,跟房東鬧的不愉快,因此負氣搬走,正好遇到這位大鬍子好心腸郵差,還介紹他搬到黃屋,之後也一直很親密的照顧這位脾氣古怪的藝術家。







2. 嘉舍醫生(Dr. Gachet )—嘉舍醫生本身也很喜歡藝術,一心想當藝術家,梵谷從療養院回到弟弟家後,變成為梵谷的精神病醫生,梵谷在1890年6月完成這幅畫像後,卻在7月自殺身亡。

嘉舍醫生手中的植物是「毛地黃」,顯示出他醫生的身分。




毛地黃,是種帶有毒性的草藥




◎ 梵谷在世唯一賣出的一張畫「紅葡萄園」:在電影中沒有出現這張畫,可是有弟弟告訴剛從療養院回來的梵谷這個消息的橋段。
1888年,文生受塞尚的影響,到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省,尋找創作的靈感。他在亞耳定居,並在此繪畫了二百多幅油畫,卻只能買出這一幅。
 



◎ 聖雷米療養院—電影中出現的風景優美寧靜的聖雷米療養院,梵谷在割耳事件後,自願進入療養院休養,院方還請病況較輕微的病患充當梵谷的模特兒。梵谷在割耳之後,當地人卻十分排斥他的怪異行為,不禁沒有施予同情,還聚集在黃屋樓下訕笑辱罵他,讓他遭到雙重打擊,在看電影時可跟孩子討論這種行為,對於舉止行為特異的人、或者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我們該怎麼對待他們?



◎梵谷最後的作品 -『麥田飛鴉』:電影中梵谷在畫這幅畫時,是一片風和日麗,但梵谷看到的卻不是這樣,因此他將麥田中的烏鴉畫成不祥的象徵,而”生命之路”在金黃色的稻田中消失…..梵谷眼前的天空是晴朗無雲的,他卻突然以狂亂的筆觸,捈抹出黑藍色的天空,表現出梵谷自殺前沮喪而孤寂的心境,可說是梵谷的遺言之作。




梵谷自畫像—梵谷可能是擁有最多自畫像的畫家之一,且每時期的風格迥異,代表他起伏的心境與人生,可以經由每階段的自畫像,讓孩子去比較梵谷的心情、感受如何?




這張是梵谷最後的自畫像,充滿令人不安的漩渦狀背景,以及冷冷的色調,讓人感受到他的痛苦與絕望。




◎「詩人之眼」—苦艾酒:這種酒在當時的巴黎文藝圈盛行,因為許多詩人、藝術家會藉由它來尋求靈感,因此被稱為”詩人之眼”,但喝多了會有神經中毒、出現幻覺等症狀,據說梵谷的精神疾病跟這種酒有關係。電影中也可看到梵谷經常在喝這種綠綠的苦艾酒,正確的喝法是在在酒杯上放一根湯匙,將一顆方糖放在湯匙中央,倒入綠色酒液,再將沾過酒的方糖點燃,快燒盡時,再把方糖加入酒裡攪拌,雖然在一些國家是禁酒,但是有次看到台灣頂好有賣呢,而且還附一隻湯匙。

 


以下是關於梵谷&苦艾酒的轉貼文章:

梵谷(1853﹣1890)生前到底罹患什麼病,一直是大家很有興趣的。他於1888年在法國南部阿爾時曾出現被害妄想,在追殺高更以後還割下自己的左耳,之後除了幻覺以外還間歇性的喪失知覺。由於他在聖雷米療養院期間(1889.5﹣1890.5)所畫的圖充滿了漩渦樣的筆觸,因此也有人認為他得了美尼悠氏症的眩暈症。到底他罹患的是被害妄想症、癲癇、躁鬱症或眩暈症呢?如果以醫學的觀點來看,好像這些疾病都很難解釋他的每一個症狀。不過苦艾酒中毒,加上精神壓力,和不斷的抽煙,也許最有可能。1887年春天,梵谷在巴黎畫了一幅名為苦艾酒的圖畫,雖然顏色比以前鮮豔很多,但筆觸仍不夠強烈。苦艾酒是一種從苦艾屬的植物所提煉出來的酒,呈現翠綠色,裡面含有側柏酮(thujone)的成分。如果將苦艾油靜脈注射到兔子身上,會產生自律神經興奮作用,隨後抽筋而喪失知覺,很像癲癇發作。由於長期大量飲用對人體有害,1922年法國禁止再生產這種酒。目前對梵谷的病症,最合理的解釋是這樣的:苦艾酒裡面的側柏酮成分就像令人產生幻覺的藥物一樣,可以刺激大腦中的緣系統,放出電活性,讓人產生靈感,或對眼前的景物產生新的景象。所以畫家莫第里阿尼就曾嘗試用迷幻藥來刺激自己的創作能力。不過若這種刺激作用持續下去,就會產生傷害自己的衝動,例如梵谷的割耳,而在嚴重時還會出現精神錯亂。有趣的是苦艾酒的作用可以用溴化鉀來減少,當時雷醫生就是這樣來治療梵谷,而抽煙卻又可以加強苦艾酒的作用,偏偏梵谷又很愛抽煙。此外我們可以發現當梵谷從聖雷米的療養院跑到阿爾去和老朋友見面,又喝了許多苦艾酒時,他的疾病馬上又發作了。這可以從他連續寫給弟弟思奧的信件中看出來。梵谷在舉槍自殺以後,嘉舍醫生將他葬在奧維的墓園,並從自己家裡移植一株苦艾樹種在墓邊。15年後(1905)將墓挖開重葬時,發現樹根緊緊的纏繞著棺木,就像擁抱著他一樣。梵谷生前被苦艾酒的慢性中毒殘害了生命,沒想到死後苦艾樹仍緊抓著他不放。生前一直資助他的弟弟思奧,於1891年也因傷心過度而去世,它的墓於1914年由荷蘭烏特列支遷葬到梵谷旁邊,而那棵苦艾樹已於1905年移回嘉舍醫生的家,現在墓地上生長的是來自嘉舍醫生花園中的長春藤。目前許多年輕人喜歡吸食迷幻藥,雖然可以產生短暫的幻覺或興奮,但長久以後對人的傷害卻很大。梵谷生前經濟上的壓力雖然是促成他自殺的原因,可是這種不斷、無法預測的幻覺發作也是原因之一。當他的作品趨於完美時,卻因對人生的痛苦無法忍耐,而了結自己的生命。我想他生前一定無法了解,是他最愛喝的苦艾酒害了他。(作者張天鈞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雞腿集點:
請閱讀完下面兩篇文章回答問題(寫在紙上或來告訴老師,寫在網路會洩漏秘密喔~~)

◎第一篇
http://www.aerc.nhcue.edu.tw/4-0/art/s35/picture2.html
問題1:請問梵谷有沒有從美術學院畢業?

◎第二篇:
文生‧梵谷 (1853-1890), 是繼倫勃朗 (Rembrandt, 1606-1669) 後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他們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卻反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畫法,提倡事物的實質和象徵意念,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先驅。文生27歲時才開始繪畫, 係短短十年間, 繪畫了八佰多幅油畫及同等數目的素描, 卻幾乎從未能覓得買家, 只能長期依賴弟弟德奧 (Theo) 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他的印象派同道畢沙蕾所說: 『這人將來一是瘋了, 一就是成為我們當中最出色的。』(“This man will either go mad or he will outpace us all”predicated by Pissarro.) 文生‧梵谷生於荷蘭一個牧師的家庭,為家中長子。他的爺爺和姨丈都是德高望重的牧師,又有兩個經營跨國畫廊生意的叔伯,令文生自小對宗教和藝術,有特殊的興趣。 1873年, 文生在倫敦其伯父經營的畫廊中工作,並熱烈追求房東的女兒。後來, 因為失戀,文生嘗透了愛情的苦楚,他辭去畫廊的工作,心投身傳道,以安撫人類痛苦的心靈。1876年,文生在學校任義務教師,幫助低下層的小孩學習。1878年,文生到比利時Borinage礦區任傳道員的工作。礦區人民生活的困苦,大大震撼了文生;礦區的小孩八歲就要到礦洞幫手搬運, 十三歲就得挖掘煤礦, 三十歲左右就會患上肺病,一般活不過四十歲。他們辛勞了一生,也不能換取溫飽。為了和礦民打成一片,文生用煤炭塗黑自己的臉頰,在煤渣堆中撿拾煤屑,送給區內的老弱。又把自己所有的金錢、食物、衣服分派清光,也無法幫助到這麼多的貧民。他甚至為了改善礦區人民的生活,不惜親自到煤礦公司, 為工人爭取合理的工資,及較安全的工作環境,結果不但徒勞無功,且引起教會的不滿。就在這年冬天, 礦洞發生坍塌的悲劇,傷亡慘重,上帝的神跡並沒有出現,令文生對宗教開始失望。1879年,教會撤除了文生的職務。被撤職後的文生仍然留在礦區,開始對繪畫發生興趣,並認定此為其人生的意義,亦得到弟弟德奧經濟上的支持。 1881年,文生回到荷蘭鄉間,過著刻苦的生活,以農民、工人為對象,繪畫了大量素描。1885年,文生到安特惠普的表姐家中,跟隨表姐夫 Mauve 學繪畫。由於文生的固執,對繪畫知識的渴求,頗令其表姐夫煩躁,最後弄至不歡而散。1886年,文生跟隨弟弟,去到藝術之都巴黎,認識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羅特列克等同道中人,並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畫的影響,開始形成了日後強烈的個人風格。 1888年,文生受塞尚的影響,到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省,尋找創作的靈感。他在亞耳定居,並在此繪畫了二佰多幅油畫,當中卻只能買出一幅 (註:紅葡萄園) ,得到一則畫評。在貧困的生活中 ,赤熱的陽光下,不竭的創作令文生變得神經衰弱。為了加強自己的信念,文生喜孜孜地邀請高更到亞耳共同居住,並大肆粉飾了他的黃屋。但高更的狂妄自大,梵谷的執拗,令二人爭吵不斷。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文生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左耳(註1)。從此,他不但失去高更這個好朋友,還給所有人笑作瘋子。1889年,文生入住 St. Remy 的精神療養院。1890年5月,文生搬到 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並在短短兩個月內,繪畫了七十多幅油畫。狂熱而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燒著他的內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瀕臨崩潰。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生‧梵谷在麥田中吞槍自殺,延至7月29日傷重不治,享年37歲。 梵谷不描繪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畫中的主題和目的。而這個世界給他的感覺太過強烈,他只得消失。 
問題2:從梵谷開始作畫到他去世,平均大概幾天畫一張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dsvillayouth 的頭像
    kidsvillayouth

    kidsvillayouth的部落格

    kidsvillayou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